• 质量品牌公告展示: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品牌促进 >> 品牌策略 >> 浏览正文

寻找本土品牌的破冰之途


  作为一个老品牌,作为曾经的摩托车之王,中国摩托车的代名词,嘉陵不仅创造了自己的辉煌,还有一个更为重大的意义是将推动了摩托车的普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当年的嘉陵和轻骑,使摩托车成为家喻户晓的高档商品,并一度成为许多消费者心中追求的一个耀眼的目标。

  然而,无论是嘉陵还是轻骑,最终都没有成为中国摩托车最有力的承载体。作为开创者,它们的功劳还在于带动了技术的普及,以及市场的成熟。当然,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它们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完善而强大的配套体系,使中国摩托车行业能够迅速成长起来。

  但是,遗憾的是,作为带头品牌的嘉陵和轻骑现在已经难以成为“带头大哥”,一度辉煌又一度失落,嘉陵和轻骑的起伏跌宕不仅掩藏着国有企业特有的“致命伤”,还对应着中国摩托车行业与市场的巨大变迁。

  “我们加强了对市场的针对性研究与开发,并进行过大量的市场测试,这是独狼能够热销的原因。”嘉陵集团销售有限公司副总文晓刚对《摩托车世界》说。当然,他还强调了一点就是对质量的控制。“这款车的成功不仅是开发设计理念的成功,同时更是对产品本质认识的成功——产品的质量不仅关系着产品的生死,还决定着品牌的生死。”

  正是基于产品质量的显著提高,嘉陵独狼这款车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销量已经超过30000辆。“这段时间我们卖得还不错,比去年还有一定的增加。”陕西靖边县的经销商薛杰山是《摩托车世界》的老读者,也是嘉陵的老客户。在2005年的时候,他还曾经对《摩托车世界》“诉苦”:嘉陵车的质量跟其它本土品牌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在“重庆造”遭受市场挫折的时候,嘉陵也难以避免。但是,从去年就开始改善的嘉陵给了他一种新的迹象。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建设。2003年,当陈永强大刀阔斧地进行强力改革、并且以极低的价格果断地处理积压了多年的库存时,各种猜测也出现了:“这样会导致国有资产的蒸发”,“会导致建设品牌的损伤”等等。而事实上,对于重病缠身、奄奄一息的建设来说,就是需要尽快地跟过去做一个了结,以崭新的面貌出现。2003年,一位建设的老用户将一辆用了28年的建设摩托车骑回了建设,这在中国本土摩托车品牌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30年前的一辆摩托车居然有如此过硬的质量,简直有些不可思议。那么,就是有如此过硬的产品的建设为什么也会一度陷入困境、面临破产呢?“质量的问题。连年的价格战使利润急剧下降,而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和落后的管理导致成本高昂,因此,为了保持利润只能不断地压低配件成本,这样必然直接导致产品质量的下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建设人对《摩托车世界》如是说。

  当重庆摩帮陷入一场集体的板块品牌危机之中时,大家才猛然醒悟:曾经为重庆摩帮攻城略地、打下半壁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价格优势成为重庆品牌难以逃避的宿命,当价格战成为抵制合资品牌的唯一武器的时候,他们忘记了一个产品的根本属性——质量。作为一个产品,消费者购买的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你的使用价值,无论是情感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功能方面的。很简单,消费者需要的并不是摩托车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交通功能。当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的时候,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多余的。如果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其它的一切都是多余的,也是不必要的。

  当年被喻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凭借娴熟的价格战横扫世界微波炉行业,成为全球微波炉行业的第一大户。你不得不佩服起对价格战的运用之熟练。然而,就是这个世界第一也不得不“放下价格屠刀”,开始把精力转到做品牌上来了。这说明价格不是永远的优势,价格战对于已经规模化的企业来说,并不一定意味着竞争力和利润。如今,它正努力地改变以前的形象。同样因为价格取胜的奥克斯空调一战成名,从名不见经传到进入销售前3名,价格战功不可没。然而,其价格低廉的根源也成为奥克斯新的无尽“烦恼”:由于质量不过关,奥克斯已经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如今,奥克斯的“炒作 价格战”已经备受质疑,其前路堪忧。

  在中国汽车行业,同样面临着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频繁的价格战。在中高级车市场,价格战此起彼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奇特现象:一是高档豪华车的价格相当稳定,一般不会有大的波动,二是丰田的价格也相当稳定,没有多少波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高档豪华车面向的是富裕阶层,他们关注的不是价格,而档次、品位与身份的认同,因此,综合了档次、品质、品位与身份等众多因素在内的品牌就显得比较稳固。

  二是丰田汽车的高性价比。丰田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汽车界的新王者,不仅是因为价格相对于欧美汽车的便宜,更重要的是其高性价比,也就是其综合价值更高。如果单纯凭借价格优势,丰田可能早就因为利润枯竭而陷入绝境了。

  在当前的摩托车行业来说,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品牌建设,也不是售后服务,更不是成本控制或者营销策划,而是常规质量的保证。这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功能的正常使用,一切消费者的体验,以及在农村最容易形成的口碑效应都会变成负面的围剿,品牌也必然会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其实,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形成过硬的质量保证体系,如何形成高质量的生产模式,当然,这并不是某一个制造或生产环节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国制造”产业链的系统性解决的问题。

  因此,破冰之途,质量首当其冲。